灌汤包面皮的正宗做法南京汤包始于鸡鸣

发布:2025-06-23分类:今日吃瓜已有:42人已阅读

  相传南朝时期,建康城(今南京)的庖厨将“灌汤”技法融入面点,以竹管将熬煮三日的老母鸡汤注入薄如蝉翼的面皮,创造出“汤包”雏形。明太祖定都南京后,御厨改良配方,加入蟹黄、虾籽等江南时鲜,终使这道宫廷珍馐流入市井,并传承发扬至今。

  老南京人都记得鼓楼大转盘对面有个“鸡鸣酒家”。1958年,为推进南京小吃的发展,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、南京市委彭冲特地请来大厨居银根师傅,到鸡鸣酒家做汤包。

  居师傅在原苏式汤包的基础上,运用发面工艺,选用上等猪肉,研制出了甜中带咸、咸中带鲜的鸡鸣汤包,成为了南京一道经典小吃。

  新南京人在鼓楼仰望紫峰的高度,但在老南京人眼里,有一种高度,叫鼓楼食品大楼。曾经的鼓楼食品大楼,水磨楼梯上到二楼,鸡鸣汤包蒸腾的热气就扑面而来。蒸笼揭开的刹那,袅袅白雾中浮现金陵城最动人的烟火画卷。

  鸡鸣汤包,这道浸润着六朝烟水气的玲珑面点,用一腔滚烫鲜汤叩击着无数食客的味蕾记忆,成为刻印在南京人基因里的味觉图腾。

  竹制蒸笼端上桌时,蒸汽携着鸡汤的醇香扑面而来。牙尖轻触面皮的瞬间,滚烫的琥珀色汤汁喷涌而出,鸡肉的鲜甜与黑猪肉的脂香在舌尖共舞,蟹黄的鲜味如雨后紫金山的云雾层层漫开。

 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,鼓楼食品商店在上世纪末与毗邻的鼓楼百货商场、红霞绸布店、马祥兴、曙光电影院等一批老字号都相继拆除。鸡鸣酒家也于2001年拆迁,这一传统名点一度从南京市民的生活中淡去。

  虽然门店拆迁,但是制作汤包的技艺并未随之消失。为了发扬与传承凝结了老一辈心血的传统工艺,原鸡鸣酒家的朱庆师傅和张家军合作,2003年在南京明瓦廊开了第一家“鸡鸣汤包”门店,随着门店的不断扩张,目前全国连锁已有200多家活跃在金陵餐饮界,为各方食客提供服务。

  2024年9月,鸡鸣汤包全国总店在湖南路开业,汇集了上百种地道小吃、多处意境打卡点、金陵氛围包厢、传统乐器现场演奏……

  内容来源丨南京发布综合自金陵档案、南京市档案馆、鼓楼微讯、南京鼓楼档案方志、南京鼓楼文旅、南京新视界、十分南京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版权声明‌:本站严格遵守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,不复制原创内容。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,请于30日内联系,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。网站邮箱;yuzhibolangzi@gmail.com 通知邮箱谢谢!

猜你喜欢